莫在死後祭山頭


我老爸是個既傳統又不完全傳統的人。
他很重視清明節掃墓的傳統。從我小學開始,每年清明節前一周,大清早6點鐘,我就跟隨他和哥哥們去掃阿爺的墓,不曾中斷過。
直至十餘年前,他老態龍鐘,行動不方便,掃墓的任務就落在我們兄弟身上。
他對掃墓要求簡單,重要的是對先人的憑弔、緬懷和清除先人墓的野草。焚燒冥紙和紙紮品的習俗,他認為都可以免除。
"必在生前濟咽喉,莫在死後祭山頭",是他從小就對我說的。
我們做子女可以肯定的是,他對生前的母親,非常的疼愛。

"打交亦是一種情趣"


很多事物因比較才有了特別的意義。
今早,晨運做鬆身操做得汗如雨下,身後一個安哥一面走一面以廣東話跟一個安娣說起他的老爸老媽。
"兩個都走佐囉,生前呢就成日鬧交嘅,後尾我老母先走,我老豆就成日發牛豆,生活都無晒樂趣,後來都去埋。所以話,兩公婆打交鬧交都是一種情趣,沒得打鬧時生活就孤單了。"
這是老一代人的想法,新一代人可沒那麼長情。
那管是老一代或新人類,很多事物總是在失去後,有了比較,有了不同的角度,才有了特別意義,甚至懷念起來。
航空下望的農村農田,是不是有另一種情境?